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考察时,曾在村民李德昌家说:“这里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如今的古生村,小桥流水,古树繁花,村民对家乡、对洱海的拳拳热爱之情,让“乡愁”成为了最柔软、最深情的名片。
历史上,古生人善于架桥修渠疏浚河流,让苍山积雪的融水在收放间用于灌溉防洪,千百年来,水之所到,沃野百里。接纳万物,相安同生,在漫长的岁月中省识自然的法则,农耕传统延续千年,科学精神一脉相承,在这样的沃壤之上,2021年10月,青瓦白墙的“科技小院”在洱海之畔落土生根,2022年2月14日正式揭牌。
走进科技小院,门口的对联引人注目:院士谋策农桑兴技艺,学人试锄邑里变科场。“院士”是中国农业大学的教授张福锁,“学人”是一群致力于保护洱海、推动乡村振兴的青年学子,他们肩负着培养农业高层次人才,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每一种空间和时间的变换都是流水踏歌、步履千年的长行,从北京到大理,从学术殿堂到阡陌田畴,他们致力于为农民提供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的科技志愿服务。小院安静,偶尔有三两年轻人进出,大多数人都去“自找苦吃”了。
在科技小院,常年驻扎着一百多位来自环境科学、植物营养、园艺学等十三个专业的学生,他们吃住都在村里,走村入户、下地干活、检测水质是家常便饭。在一次次“不期而至”的入户背后,是400多份有效调研问卷,而问卷背后,是围绕膳食结构、垃圾污水处理情况、种植养殖等建立的古生片区面源污染防控基础数据库。
2022年冬天,一盘普通又特殊的清炒油菜薹被端到了科技小院的饭桌上,清甜的菜薹正是承载着农田减肥、增产绿色目标的“科技成果”。他们探索“稻后油菜薹”绿色高值种植模式,一年种一季水稻、三四茬油菜薹,预计每亩收入2万元以上,古生村的“大田实验室”真正成为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孵化器。今年五四青年节,古生村科技小院读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的回信,师生们在欢欣之余,也感受到肩头沉甸甸的责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不久前,科技小院的师生们收到了一张婚礼请柬,他们在古生村参加了一场传统的白族婚礼,当七夕灯点燃,唢呐声响起,师生们回忆起两年来的点点滴滴,从人生地不熟到逐渐融入古生村的生活,尤其是看到新人家里新盖的楼房,感受着村民们越来越好的日子,彼此内心深处关于“乡愁”的认知正在慢慢重合。
春风至,万物生,如果地域和时代是人的双重故乡,那么就在此时,就在大理,就在洱海边的古生村科技小院,以科技赋能洱海保护,深耕乡土,续写乡愁。
上一条:无 |
下一条:农大科技小院“学生娃娃”助兴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