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农业科技小院网络!

当前位置: 首页>> 当地农技员培养

RENCAIPEIYANG

人才培养

当地农技员培养
纵横田间 (二) 黑土地上的守护者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黑土地上的守护者



图片
图片

王贵满

四平市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


黑土地,是他一生守护的地方。科技小院,是他重返青春的舞台。自梨树小院成立以来,他崇尚科学,始终与小院师生紧密合作,共同探索梨树县现代农业生产的新技术模式。




耕耘不辍,心系三农。王贵满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等称号,是农业农村部首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专家组成员、中国科协十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01 广聚贤才


图片
图片
图片

王贵满与学生们一起实验

为了解决黑土地退化等关键问题,打破制约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从2007年开始,王贵满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领头人,率先带领技术骨干人员与科研单位、农机生产企业开展联合攻关,确定了“保护培育黑土地,高产高效可持续”的奋斗目标,并且积极与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开展合作,引进了大量科学力量。


2009年梨树小院正式成立以后,为梨树县注入了更多的新动能,王贵满第一时间与小院师生进行合作组织农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玉米高产高效竞赛活动。在与王贵满站长相处的两年中,小院师生感受到了他的热情与激情,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于2011年促成了吉林省中南部地区首个吨粮田的诞生。

图片

王贵满(左三)与米国华教授(左二)、高强教授(左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王贵满说,“让科研工作者与农民面对面沟通是提高农业技术田间到位率、实现大面积高产高效的关键,科技小院正在搭建这样的桥梁。”


2015年9月,王贵满带领团队创建了“梨树黑土地论坛”,在全国推进黑土地保护和利用方面率先破题,论坛期间,20位院士、共计500多位国内外专家作专题报告,助推黑土地保护事业。从2007年至今,在王贵满的倡导下,不断有高层次人才和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落地梨树,为梨树县乃至全省的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力量。




02 慧心共赢


硕果同心造,慧心促共赢。2009年至今,小院师生与王贵满站长之间始终存在着强大的精神羁绊。记得2012年夏天,小院学生伍大利正在农户地头进行生产现状调研,无意之间发现田间的玉米叶子上爬满了黑绿色的黏虫,正在烈日下肆无忌惮的啃食着叶片。伍大利走进地里面,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黏虫危害,玉米每片叶子上几乎都有数十只黏虫。

图片

王贵满(第一排左二)指导小院学生伍大利(第一排左一)成立联合社

这对于玉米生长无疑是致命的,于是伍大利首先想到的就是与王贵满站长联系,王站长第一时间联系梨树县各个乡镇,并让伍大利协助完成部署方案,了解全面情况之后,及时进行黏虫防治。这是一场非常严重的玉米“二代黏虫”事件,最终在小院学生与王贵满站长的紧密对接下,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减少了产量损失。

在之后的合作中,王贵满站长指导小院学生伍大利,组织全县十大重点农民合作社,在2014年成立了博力丰联合社,并让伍大利担任理事长,促进了合作社的转型升级,给梨树县农业生产增添了新动能。

图片

王贵满站长与学生们

2021年,贵满站长为绽放农大研究生的风采,发挥年轻科研人员的力量,在全县范围内组织了“百名硕博入百社”的活动,支持硕士博士研究生一对一的帮扶合作社。这场行动一直持续至今,各位研究生在合作社的工作成效也非常突出,王贵满站长为了鼓励学生更好的开展工作,在2022年申请任命了一批学生作为当地的科技村官,这对学生们来说,会是一段难忘的经历。




03 工匠之心


图片

王贵满(右一)参加农民研讨会

“小时候在田里玩,手往地里一掏就是坑,黑乎乎的,松软舒服。可是现在呢,产量虽然上去了,但我们黑土质量却下去了,春天一场大风就能把田地剥一层皮,土粒子满天飞,黑土地变薄变瘦让人心疼。”王贵满说道。为防止黑土地退化,王贵满时常与小院师生行走在田间地头,一起研究适合当地玉米生产的秸秆覆盖少免耕模式--“梨树模式”。为了让“梨树模式”从试验田走入到农户田间地头,王贵满四处联系农民进行推广。


图片


图片

梨树模式田间现场会

“把秸秆留在地里?地里全是秸秆,苗咋能出好?种了几十年地,没见过这样的。”一些农户刚开始都连连摆手摇头,不愿意采用。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王贵满找到了一位种粮大户,名叫杨青奎,“按我说的做,保你一垧地多收2000斤。我拿我的工资担保,行不?话撂在这儿,大伙作证!”王贵满斩钉截铁的说。听到这里,杨青奎一咬牙就同意了。“还真信对了!”秋收时杨青奎高兴地说道,“通过给黑土地盖被子,这一垧地比过去节本增效2000多元,年增产2000多斤。”

不过秸秆覆盖还田虽然能够保水保土,但出苗质量较差。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小院指导老师米国华教授在2014年从美国引进了条耕机,并指导小院学生进行组装,在梨树县开启了秸秆覆盖条带耕作的大门。最后经过一年又一年的实验、示范、推广,秸秆覆盖条耕技术现已辐射到东北四省区域,农民们也因地制宜,创新出了许多新的条带耕作机械。

“看着玉米苗能从全是秸秆覆盖的地里冒出来,真幸福。”王贵满说。



04 知农爱农


图片

王贵满接受焦点访谈采访

在王贵满看来,是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的科研专家团队汇聚梨树,成就了梨树模式。“他们带来了新技术,咱有了技术的靠山。”王贵满知道,稳定的试验基地是科研单位的战场,为此他跑合作社、找农户谈,努力为科研团队流转出连片的试验田。

2021年春天开始,王贵满鼓足干劲参与到“梨树模式”升级版建设,即以300公顷集中连片土地为一个单元,在黑土地保护中尝试引入金融、保险、仓储等生产要素,建立“现代农业生产单元”,实现黑土地保护与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对接。



“帮农民真正找到适合的技术,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梨树模式”出名了,王贵满本可以获得更高收入的工作,可他拒绝了。王贵满说:“我赶上了黑土地保护的好时候,我的责任就是保护好黑土地。”



图片
图片


图文编辑:宣传-故事组

高新月 王敏 刘建华

供稿:梨树科技小院 沙野

供图:梨树科技小院 沙野

文稿修改指导:程凌云

上一条:无

版权所有 | 科技小院   京ICP备17042083号-1   技术支持:中国种子信息网

总部地址: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     电子邮件:znkejixiaoyuan@163.com      登录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