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农业科技小院网络!

当前位置: 首页>> 小院动态

NEWS INFORMATION

小院资讯

小院动态
这个科技小院,咋就火到了“金融圈”?
“能拍一下小院的劳动场景吗?”
“现在可不好拍了,来参观的人比较多……”
当记者辗转联系到河北曲周农信联社,表示想拍一些科技小院的工作场景时,该联社相关人士这么回复。

图片

个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第四疃镇的实验站,怎么就突然火了,还从“技术圈”火到了“金融圈”?听说前不久还获得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这又是为什么?

图片

要回答这些问题,还得从科技小院的诞生说起。

1973年,以石元春院士、辛德惠院士为代表的中国农业大学专家奔赴长期面临旱涝碱咸之困的曲周县,设立实验站,誓以农业科技改变土地条件。

到20世纪80年代末,曲周28万亩盐碱地经过多年全面综合治理,粮食产量大幅提升,十几年的治理经验被总结为“曲周经验”,并推广到全国。完成治理任务的农大师生并未就此离开曲周,他们一边研究一边劳动,继续在实践中求解农学难题、验证理论设想。

2009年,实验站的师生发现,站里的小麦亩产可达600公斤,而一墙之隔的村民土地亩产却只有400公斤,同样的地质条件为何会有这么大的产量差异?

他们调研后发现,“一墙之隔”隔开的不止生活空间,还有实验站里的技术信息。

怎么办?

破“墙”!

实验站在乡政府帮助下在白寨村找了一个农家院子,让学生直接住到群众家里,在完成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研究解决“三农”实际问题,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打破了这堵隔开技术与群众的“墙”,普通的农家小院成了口口相传的科技小院。

科技小院模式自此在“技术圈”有了姓名。

图片

目前,中国农业大学已在全国24个省区市的91个县市区旗建立了139个科技小院。2020年以来,科技小院模式7次写入中办、国办以及科技部、农业农村部、教育部等重要文件,并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推介,推广到老挝等“一带一路”沿线8个国家,科技小院“火”到国外。

前不久,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代表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他们的收获和体会,表达了为农业强国建设作贡献的坚定决心。

意想不到的是,学生们居然收到了总书记的回信,这让学生们深受鼓舞。

图片

在“技术圈”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科技小院,又是如何破圈,火到“金融圈”的呢?

据曲周农信联社介绍,早在2006年,农大实验站便将存款基本户开立在该联社第四疃信用社,主要办理代发、汇兑结算等多项金融服务,双方自此结缘。

建立了业务联系后,“技术圈”与“金融圈”的互动越来越多,并逐渐形成金融支持科技小院研究生创业的银企互动模式,支持小院科技成果顺利转化。

图片

今年4月,县直部门受邀参加张福锁院士的深化县校合作加快乡村振兴报告会,会后积极组织当地农信社对接县域内5个科技小院,进一步确定了金融支持科技小院的工作规划。

当时,王庄科技小院计划开展“绿色吨半粮”科研项目,承担流转1000亩土地任务的科麦农业科技公司需补充150万元资金。师生共筹集100万元左右后,还有50万元资金缺口迟迟无法补齐。

曲周农信联社得知这一消息后,第一时间对接王庄科技小院。考虑到科麦农业科技公司为科研团队成立的孵化主体且资产较少的实际,该联社以信用方式,将团队个人作为承贷主体发放两笔贷款,共计50万元,为土地流转及科技研发提供了资金保障。

图片

图片

近年来,人民银行邯郸市中支指导曲周农信联社及时向科技小院合作企业提供再贷款等低成本资金支持,用以应对外部冲击对农业发展的不利影响;指导曲周农信联社面向5家特色科技小院建立绿色通道,简化办贷流程,实行信贷审批优先办理、优先结算,助力科技小院打造“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的“四零”科技培训和服务模式,实现“无障碍”服务乡村振兴。

2022年以来,曲周农信联社多次与农大就县域特色产业进行市场调研,组织以服务“三农”、乡村振兴为主题的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同时积极开发“兴农贷”等支农贷款产品。据悉,曲周农信联社先后向与农大实验站有合作项目的金满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发放支农贷款1000余万元、信用贷款300万元,用于种苗培育。

如今,在金融力量的“加持”下,小院的科研项目稳步推进,繁忙的背后是迸发的新生机。

来源 | 金融时报

版权所有 | 科技小院   京ICP备17042083号-1   技术支持:中国种子信息网

总部地址: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     电子邮件:znkejixiaoyuan@163.com      登录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