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院针对传统培养方式下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适应社会综合能力缺乏、服务“三农”情怀不足等问题。采取学校和地方相结合、地方导师和学校导师联合指导、研究-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结合的方法,在生产一线培养理实并重、综合素质高、社会责任感强的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逐步形成具有科技小院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特点:
※一个目标:即培养具有“知农、学农、爱农”情怀、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过硬的实践技能、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一定的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研究生。
※一个平台:即“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平台,研究生在科技小院承担多种角色,全面锻炼综合素质,培养“三农”感情,提升社会适应性与行业竞争力
※三段式培养:“实践1(入学前生产实践锻炼,发现问题)-理论(学校理论课程学习,掌握方法)-实践2(深入生产一线,研究并解决问题)”三段式培养模式; ※五项质量保证措施:学校学术导师和基地实践导师联合指导;远程通讯教学缩短学校-科技小院距离,确保专业水准;撰写工作日志,畅通师生信息交流;多法并举,维持研究生工作“激情”;严格考核评价标准,培养优秀人才。
成效:
依托科技小院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研究生,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评价,科技小院培养的研究生先后获得90多项地方和学校授予的各种奖励,如“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曲周县“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国际 “精准农业优秀研究生奖”、“国家奖学金”等称号。研究生培养模式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先后2次被邀请在教育部相关会议上做报告介绍经验,2013年科技小院承担了全国研究生教育改革试点现场会。研究生培养模式得到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的肯定,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
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获得国家 研究生编写的书出版 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报道科技小院
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从封闭的校园/学校实验站转移到开放的农村一线,使研究生置身于农业生产实践的大平台下培养,促使其全面接受认识关、生活关、感情关、科技关的考验和训练,解决了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的突出难题。研究生在多角色(学生、农技员、培训教师、挂职干部等)的转换中,开阔视野、体验人生、磨练意志、培养情商。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大力提升社会适应性与行业竞争力。人才培养更符合农业、农村、农民的需求,培养模式得到研究生的肯定。曲周县“三八”科技小院2010届硕士研究生贡婷婷在她的日之中写到……曲周科技小院一年多的时间,使我收获了人生阅历,在生活的大讲堂上学会了很多受用终身的哲理;收获了自信与从容,由原来较为内向不敢与陌生人打交道变成一个人也可以独当一面,敢于与人交流,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
学生-在田间调查玉米倒伏情况 教师-在甜水庄村进行农民科技培训 司仪-受农民邀请主持农家婚礼 文化传播者-担任农民科技联谊会主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