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农业科技小院网络!

当前位置: 首页>> 研究生培养

RENCAIPEIYANG

人才培养

研究生培养
小院有我(二)古生转角,我与垃圾撞个满怀

  科技小院人 




专访张新源

中国农大科研助理

云南古生村




图片

对我来说,来到云南古生村

或许真的是缘分和机遇……


张新源



图片


2022年5月,博士落榜,面临着升学失败和感情破碎的双重打击,张新源感到人生像是来到了低谷,正当他准备离开学校去工作之时,有了去洱海学习的机会。以下是张新源在洱海发生的故事,邀你共赏。



小院有我

 初遇古生村


2022年的5月,我心灰意冷,报考博士的两所学校都因为各种原因落榜了,那段时间真的开始怀疑自己。


图片

当时的情绪跌落到了低谷,大家毕业都开开心心的,有的为自己脱离“苦海”而开心,有的为找到合适的人、合适的工作开心,而我好像没有开心的理由。


虽然有了这次的打击,但我依旧没有放弃自己要继续学习的想法。短暂的调整之后,我又开启了我的求学之路,因为之前一直仰慕张福锁老师,在硕导的介绍下,我有了来洱海学习的机会。


机会来的很紧,没有过多的犹豫,我便踏上了洱海之旅,这小小而仓促的一步,却也开启了我与古生的故事。从一开始不知所措,每天活在自我怀疑中,到慢慢地进入状态,再到现在留在乡村振兴平台做垃圾分类链条分析工作,这帮助我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坚定信心投入学习工作中,这个故事还没有结束,但这短短几个月的经历确实拯救了我,让我摆正了心态,重拾了信心。


图片
图片

 给小朋友们科普垃圾分类知识   垃圾分类宣传志愿者 


来到古生是6月10日,那时天色已晚,我们这一批人便匆忙入住了包子铺,开始了我们的隔离生活。隔离期间与小伙伴每天一起吃饭,在欢声笑语中、在美丽古生里,悄悄开启了我与古生村小院的故事。


图片

洱海科技小院团队合影


在与张福锁老师沟通后,确定了我的研究方向:垃圾分类链条分析。知道研究方向以后,心里咯噔了一下,因为以前硕士期间是在实验室穿着白大褂,手持各种仪器设备测定相应指标,跟“垃圾”相比也勉强算的上是“光鲜亮丽”的工作,现在要去和垃圾相伴,确实是有些裂开。


当时我的第一个想法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脑海里确实有那么几秒钟的抵触情绪。但另外一个想法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理智告诉我来这里就是要努力奋斗的,这点东西不算什么。

图片
图片

ps:这两个想法我用了一晚上进行了思想斗争……



小院有我

 融入古生村


图片


   / VILLAGE

前期的工作主要是对古生村的垃圾进行称重。每天的生活是从和韩朔师弟一起称垃圾开始的,年轻人从“关机”到“开机”工作大概只需要2分钟(从起床到开始工作的时间),我们快速的投入到工作中。


一开始我确实不知道从何下手,心里多少是带着抵触和忐忑的,但第一次称重工作中,让我没想到的是,眼前这个白白净净的小伙子—韩朔师弟“身先士卒”主动挑起秤杆子,拿起有异味的垃圾袋称重,手伸进垃圾桶内进行分类后称重,热情的走访农户进行调研,这一幕真的打动了我,那一刻他就是我的光!他让我忐忑的内心变得坚定,让我富有干劲的进行垃圾称重工作。


从此“垃圾”两个字在我俩聊天记录里成为了工作、查阅相关资料的头号热词。


图片
图片

         称重的韩朔师弟                 称重工作后合影


在做好规划后,我俩每天开始了接下来的工作。其中,在一次进行分类称重作业的路上,偶然发现比较有意思的一点:路边的垃圾好像可以对应上每个平台每天产生的垃圾量。于是我们两个将我们乡村振兴小组、点线面小组以及面源污染小组扔到路边的垃圾进行称重。经过精确的计算,最终发现,虽然分类情况差不多,但不同的垃圾能带给我们不同的信息。


整体重量而言,点线面最高大概在23斤,其中都是卫生纸和一些厨余垃圾,简单推测可能是当晚吃了好吃的。面源污染和乡村振兴分别在18斤和13斤左右。其中,我们平台塑料垃圾和零食残渣比较多,面源污染的垃圾基本为生活垃圾。



小院有我

 感恩古生村


图片


   / VILLAGE

我们做好垃圾称重工作,继续下一步的工作既垃圾分类分析。垃圾分类不仅可以减少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占用,还可以回收利用资源、减轻工人负担,所以为了守护我们美丽的地球,每个人都应该有垃圾分类意识。对古生村垃圾分类情况进行分析,可以通过当地现状制定合适的垃圾分类办法,减少不必要的污染;也可以分析古生村沟渠旁的垃圾桶,在雨天有渗滤液流入洱海后造成的面源污染情况。


整个调研过程中我们还几次碰到张福锁老师,印象里张老师都是走在队伍的前面,一边迈着大步流星的步伐,一边和身旁的专家们进行交流,张老师意气风发、元气满满的样子,激励着我俩更加努力地工作,充满了干劲。真是应了那句话,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既然搭上了这么快的列车就更应该努力向前奔跑。


图片
图片

作为乡愁”诗会主持人                              “点赞”云          


随着慢慢地融入古生,在科技小院我参加了新生培训、“三禁四推”之后的调研工作,还体验了成为“乡愁”小诗会的主持人、垃圾分类宣传工作的志愿者等工作,这些经历让我不仅在学术上学到丰富的知识,在科研工作与扎根基层方面也得到了锻炼,真的很感谢科技小院平台带给我这么丰富的经历。



小院有我

故事的最后


感谢张福锁老师给我这次机会

感谢平台金可默老师的关心照顾

感谢朱齐超老师的指点

感谢宏观平台每位师兄师姐同门的关心

当然还要最最最感谢我们乡村振兴的各位“战友”、

师弟师妹的配合和帮助啦

很幸运在这个团队和大家相遇,感恩这段经历



寄语


未来


图片

遇良人知冷暖,很高兴在科技小院和大家工作学习的日子。希望在未来我们:对未来充满憧憬,对生活充满期待,善待自己和他人,在这个快餐时代永远保持自己的那份真诚。

图片


图文编辑:宣传-故事组

卢扬 高新月 权铁林

供稿:张新源

供图:张新源等

文稿修改指导:程凌云

审核:焦小强

版权所有 | 科技小院   京ICP备17042083号-1   技术支持:中国种子信息网

总部地址: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     电子邮件:znkejixiaoyuan@163.com      登录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