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是面临粮食安全挑战国家最集中的地区。2019年,中国农业大学启动了“中非科技小院”项目,希望通过农业实践与技术交流,帮助非洲国家培养一批高素质农业人才。
今天是第43个世界粮食日。接下来,我们就跟随总台环球资讯广播记者朱宛玲,一起来到位于河北省曲周县的“中非科技小院”,听一听两位来自非洲的留学生在这里的收获与期待。
“我喜欢这根玉米,它看上去真美。”
说话的是中国农业大学“中非科技小院”项目的马拉维籍留学生佛朗西卡。玉米是马拉维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河北省曲周县的一块玉米地里,佛朗西卡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
“这些玉米长得真好!从我们测产的这块地的情况来看收成不错。”
佛朗西卡在测产地里掰玉米
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期间,佛朗西卡和自己的赞比亚同学戴维,以及其他两名中国同学一起,在中国农业大学白寨科技小院附近的玉米地里进行测产工作。
每测一块地,他们要先圈出待测的范围,摘下选定范围内所有的玉米棒子,再搬到田埂上称重、取样、脱粒、测含水率……接受记者采访当天,他们需要完成四块玉米地的测产工作。
戴维(左一)和佛朗西卡(右一)跟中国同学一起为玉米称重
来中国前,他们都在本国从事农业方面的工作:佛朗西卡是马拉维北部区姆祖祖市的一名农业技术推广官员;戴维则在赞比亚的国有农业公司担任农场经理助理。作为来自非洲的农业工作者,两人都是带着问题和期待来到中国的。
佛朗西卡最关注的是土壤改善的方法以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马拉维,化肥这样的农业生产资料对普通小农户而言颇为昂贵。她希望将更高效又绿色的施肥方式带回马拉维。
“我希望在中国找到相应的技术去改善这一点,找到既能提升土壤肥力,又有助于生态保护的施肥方式。比如我正在学习如何将蚯蚓粪同普通肥料混合、如何单独使用蚯蚓粪以及如何改善施肥方式。此外,我还在学习玉米大豆轮作技术。”
00:10
佛朗西卡(左二)和戴维(左三)在和中国同学一起为玉米脱粒
戴维则期待,让赞比亚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中国比赞比亚领先许多。我们要学习中国在农业方面的经验乃至教训,让赞比亚农业能更快地发展起来、追赶上来。”
刚刚过去的这个玉米种植季,戴维和佛朗西卡吃住都在曲周县安寨镇的前衙科技小院。坐上农用车,15到20分钟就能抵达试验田。这为他们开展各自的研究提供了方便。
戴维从事的是农民行为模式方面的研究。具体来说,就是如何说服农民改变自己原本的种植习惯,采用专家的更加科学的种植建议。
“我们现在最大的挑战是,有先进的技术,但农民们不愿意采用。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采用‘共同学习、共同创新’的方法,农业专家和农民一起劳动,在实践中展示科学方法的良好效果,这会让农民更容易接受新方法。”
戴维(左)和当地农户一起收玉米
佛朗西卡则期待看到自己的玉米大豆轮作试验的结果。
“玉米大豆轮作除了有固氮效应外,还能让农民多收一种作物,更好地改善他们的生计。我同这里的农民一起开展了这个试验。”
11月初,佛朗西卡将返回马拉维,提前为12月开始的马拉维种植季做准备。作为“中非科技小院”培养计划的一部分,她要在马拉维待够一个种植季,把自己在中国农业大学习得的相关技术应用到马拉维当地农民的种植实践中,之后,带着田间地头的成果重返中国农业大学的课堂。
中国农业大学“中非科技小院”项目负责人焦小强表示,这样的安排,旨在增强非洲留学生在生产一线真正解决农民所面临的生产问题的能力。
“当农民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实时实地给农民以指导,同时和农民一块来商量解决方案,之后和农民一块进行实施。能够将非洲当地的资源,比如整合非洲国家的政府、企业、高校,还有农民社区的力量,来开展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在这个过程中为非洲农业的绿色发展、人才培养服务,以及激发非洲农业自身的发展动力,这是我们这个项目人才培养过程中所重点考量的,重点打造他们的这种实践能力。”
戴维在中国农业大学前衙科技小院中。他手中拿的是试验田里收获的玉米。
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戴维则将继续留在前衙科技小院,在接下来的冬小麦的种植过程中继续他的研究。他期待未来有一天,也在祖国赞比亚进行相关研究。
“毕业后我希望能在赞比亚也开展类似的研究,让先进的农业技术能更好地为赞比亚农民所接受。我特别想带回赞比亚的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赞比亚目前的情况是,无论各地区的自然条件有什么区别,用的都是同一套施肥体系。这样不对。我们需要为不同的土地因地制宜设计肥料方案。在这方面我们同中国的差距是可以感受到的。把这项技术引入赞比亚,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农业产量,甚至能让我们有足够的农产品出口周边国家甚至国际市场。”
而对即将开始的考验,佛朗西卡充满了信心。
“我有100%的信心。我带回去的技术一定能帮助马拉维农民提高产量。”
上一条:无 |